idp诺思留学英国站
英国站
https://www.promisingedu.com/NewsShow.aspx?id=1058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留学资讯 > 白春礼:爱国是“海归”共同的底色

白春礼:爱国是“海归”共同的底色

作者:Jovian 来源:人民网 2009-9-11
热门关键字:海归  
导读: 人物小传 白春礼,1953年9月出生,纳米科技专家和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1978年北京...
英国硕士留学申请攻略


人物小传

白春礼,1953年9月出生,纳米科技专家和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197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81年获中科院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5—198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991年10月—1992年4月赴日本东北大学任客座教授。

开栏的话
  海归,一个特殊的群体,
  海归,一个独特的视角。
  出去,归来——
  他们的脚步,度量着中国和世界的距离,见证着一个民族从封闭到开放的跨越;
  他们的故事,光大着爱国、报国的传统,折射着中国社会由单色而多彩的巨变。
  对话几代“海归”,回望激荡人心的时代历程,感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闻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出国留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代代“海归”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30年海归,大致分三代:

第一代:
  1984年以前 精英留学
  当时留学生以公派为主,虽然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已经放开,托福考试也于1981年进入中国,但由于国民平均收入与西方相比普遍差距悬殊,再加上社会观念的盲区、信息不对称、手续的复杂,当时能够出去留学的人凤毛麟角,所谓“精英留学”时代。

第二代:
  1985—1998年 潮流留学
  中国“先富起来”的人逐渐增多,“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1985年被写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国向外留学的大门开始放开。

第三代:
  1999年至今 大众化留学
  中国向外留学的大门完全打开。公费留学生的总数并没有减少,而自费留学生的总数则呈爆炸性地增长。目前,百万留学人员中90%是自费留学,中国开始从精英留学大踏步地进入“准大众化”留学时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中国是目前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全球每7个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学生
  1978年到2008年底
  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122.47万人
  32.73万人回国
  数据来源:全国青联办公室
  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51%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72%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
  均有留学经历
  数据来源:全国青联办公室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1978年,邓小平谈派遣留学生问题

出 国
  那时联系学校靠写信,一封信一去一回,至少一个月
  故事:1970年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批青年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这里,其中就有17岁的白春礼。白天是忙碌的卡车司机兼文书,夜晚在孤灯下刻苦自学。4年后他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进入北大化学系求学,随后考取“文革”后首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5年9月,在中科院化学所任助理研究员的白春礼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记者:1985年,改革开放有7年了,那个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公派留学。当时您选择出国,是怎样一个过程?
  白春礼:那几年我们逐渐开始跟国际接轨,做科研论文、科研实践的时候,要不断通过阅读文献来了解国外的发展情况,这时候就感到了巨大的差距,迫切地想要弥补这个差距。
  当时要出国,找资料、办手续比现在难得多。为了找海外院校的介绍资料,要跑到国家图书馆借一本专门的书,这本书很抢手,特别难借。那时要跟国外院校联系,没有互联网,国际长途电话也太贵,只能写信。一封信,从发出到等来回音至少一个月。非常急的时候,只能到邮局挂电报。
  记者:您出去不算最早,但据说“进入状态”挺快。到加州理工学院不久,就到世界著名的实验室工作,并且很快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白春礼:我刚去,就有一位美国同事神秘地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我知道,他是指我是继钱学森回国后进入实验室的第一位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刚到国外的时候,我本来是做另外一个工作,后来发现我的老师在做一种新的仪器设备,叫扫描隧道显微镜,是当时最高水平的显微仪器。那时候国外开展这个研究已经好几年了,国内还一无所知。我预感到,这对我们国家将来的发展会非常有利,就主动跟老师申请参与了这个工作。现在看来,很庆幸当初的选择。

归 来
  我从来没有留在国外的打算。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故事:到美国不久,白春礼与同事合作的研究成果就被列为国际学术大会的大会报告,编制的相关软件被美国海军实验室采用。他的导师专门致信中科院化学所,称赞他是“杰出青年科学家中的佼佼者”。而白春礼决定尽快回国。他谢绝了外国朋友高年薪、办绿卡的邀请,卖掉了心爱的小轿车,用积攒下来的5000美元,购买了国内没有的关键元器件,带着宝贵的技术资料,于1987年10月飞回了祖国。
  记者:当时国内外不管是生活、科研条件等,您感受到的反差应该都非常大。有什么事印象比较深刻?
  白春礼:出国那两年,中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变化还没那么快,而国外中产阶级家庭已是家家有车。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差距都很大。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我们留学生都省吃俭用,省下钱来带几大件回国,甚至还有人带回可乐!那时在国外见不到中国产品,而2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已完全改变。
  说起车,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我在国外买了辆二手车,临回国前把它卖了。当时想,回国后再也买不起车、开不上车了,走前得过过车瘾,就计划自西向东横穿美国大陆。但租一辆车的租金太贵,怎么办呢?找了种最便宜的办法,帮一个要搬到东海岸上学的人把车开过去,自己只要出点汽油费就行,送到了再坐大巴回来。这一次可是过足了瘾,从洛杉矶,到芝加哥、纽约、华盛顿,过足了瘾,至今记忆犹新。
  记者:既然有这样的差距,又为什么只出去两年,就义无反顾地回来?
  白春礼:当年我跟导师说决定回国的时候,他很惊讶,竭力挽留我多干一段时间。但是他也理解我的心情。出国的时候我就没想过要留在外面,即便是多留几年也不愿意。我觉得在国外学的东西国内没有,而且这些新的仪器设备对国内科技发展又非常有用,所以非常着急回来自己做。和我们那一代公派留学的大部分人一样,出去是临时的,回来是肯定的。

创 业
  当年科研经费少得可怜,为省车钱,扛着仪器挤公交
  故事:回国后,白春礼说服当时负债数百万元的化学所,借给他12万元启动经费,腾出一间废弃的地下室作为实验室。经费太少,就蹬上三轮车,拣别人废弃的仪器、电线、实验台,修好再用。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开创事业,然而白春礼很快便以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业界公认。
  记者: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留学回来想要创业,是非常艰难的。
  白春礼:是的。尽管当时国内外都有人邀请我加入,我还是回到了化学所,回来第二天就跟所里领导汇报了在美国的研究情况和回国后的设想。那个时候化学所也没钱,硬是被我说动了。实验室没暖气,冬天穿着羽绒服工作;科研经费也很少,要尽可能节省。出去买仪器,舍不得花钱打出租车,就自己扛着挤公共汽车回来。记得有次正赶上下班高峰,等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挤上去。
  记者:对现在一回来就能享受到优惠政策的“海归”来说,很难想象20多年前创业是这样的……
  白春礼:现在变化非常之大!从“百人计划”到“千人计划”,对留学归国人才在经费、住房等方面都有一系列支持,还有工作条件、实验室、研究生助手配备等,各方面考虑都很周到,为他们施展抱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引 才
  如果要为几代“海归”找个共同的定语,那就是:爱国
  故事:1996年白春礼当选中科院副院长以来,重视人才工作的他,先后参与实施“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组织“西部之光”、“东北之春”等人才计划,建立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委员会,推动针对海外留学人才的青年学者计划和海外合作伙伴团队计划,吸引更多海外留学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这些年来,您倾情倾力为海外归国人才搭建平台,这与您当年的创业经历有关吧?
  白春礼: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知道回来工作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当年我从国外回来,不说别的,上户口就花了两个月。那时规定,出国超过半年户口就要注销,回来又面临上户口的问题。但我一没有身份证,二没有住的地方,户口都没办法上,为这个跑了很多趟。所以我常说,要真心为留学人才搭建好的事业平台,使他们能够顺利工作,同时也要从待遇上多多考虑,让他们能够舒心生活。
  记者:您还曾经担任过青科协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留美同学会会长等,这些工作都常跟留学人员打交道。做了这么多事,是什么动力驱使?
  白春礼:我跟很多海外留学人才都是很好的朋友。这不光是在中科院分管人才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使命。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在欧美同学会发起了“21世纪中国与留学人员的历史使命”系列研讨会,影响很大,效果很好。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海外留学人才是一个独特的人才宝库,应当也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大的能量。
  记者:如果把这些年的“海归”人才分为几代,您对每代人怎么评价?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共同点,您会选择什么?
  白春礼:不同时代的人,观念看法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留学生满怀爱国、奉献的激情;1978年以后,很多人抱着开眼界的想法出去,带着新技术、新理念回来,要把“文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现在大众化留学、自费留学多了,每个人想法不同,择业观不同,选择更多元了。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留学生爱国的本质一脉相传。很多人都说,出了国更加爱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更强了。如果要为几代“海归”找一个共同的定语,我想那就是:爱国。

1080赞

对我有帮助

我要提问

看不清楚?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区分大小写)
留学相关的任何疑问可以通过“诺思留学”获得帮助

面试来访

  • 近期没有该大学来访的行程,您可以提前预定下次的来访面试。

共有1005所院校

涵盖139所教育部认可的英国大学

全部15609个课程

北京诺思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资格认定书编号:BJ2004058(原:教外综资认字[2004]341号) 京ICP备10031050号-10
©2002-2021 All Right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042号

留学服务行业协会
理事单位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会员单位(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分会)

JHUIT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