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既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又能够把握中国的就业创业趋势,这似乎是中国留学生特点,他们似乎有着自己显而易见的优势,也有不可避免的劣势。留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近日发布的《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表明,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海待或海剩问题并不如我们盛传的那样凸显。
一、出国潮以及归国潮同样火热
离开中国赴海外继续学业的留学生一直在逐年增长,特别是自费群体,增长的很迅速。而回国发展的留学生数目也不在少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13万人,单位公派1.55万人,自费留学42.30万人。2014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6.4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61万人,单位公派1.26万人,自费留学33.61万人。
相较于2013年,无论是出国人数还是回国就业人数都有大幅增长。出国留学人数增加4.59万人,增长了11.09%;留学回国人数增加了1.13万人,增长了3.20%。
二、英国留学的海归人数最多
之所以英国留学的海归人数最多,除了英国一直是中国留学生亲睐的留学目的国以外,还因为英国较为严格的国际生就业政策,使得大部分英国留学生在毕业后必须回国。而同时,英国的一年制研究生因其学制短、时间成本较低,吸引很多中国学生前往就读,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国内就业竞争力。至于选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的学生,不少人的留学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实现移民。
三、海归显而易见的优势变成不可避免的劣势
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国际视角的新型人才,而中国海归则具有得天厚的优势。然而,在海归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部分海归由于自身具有优越感,在自我评价方面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存在差别。海归人才虽然具备很多优势,但在企业具体的用人过程中,也会体现为相应的劣势。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海归既有视野开阔好高骛远(42.17%)、太不稳定易跳槽(33.38%)、盲目自信 (20.70%)和团队协作能力差(3.75%)。,思维活跃(19.54%),外语水平高(17.61%),适应能力强的优势(16.07%),同时也普遍存在好高骛远(42.17%)、太不稳定易跳槽(33.38%)、盲目自信(20.70%)和团队协作能力差(3.75%)的劣势标签。
曾经他们奔赴海外适应西方的文化教育环境,而如今他们学成归国,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首要的问题就是重新学习和适应国内的大环境。如何让自己在海外所培养的国际化思维和视角、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避免因为“水土不服”而影响职场发展,将是海归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海归必须不断地根据环境的改变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无论是出国还是回国,必须要摆正心态,而事实上想要做好并不容易。《白皮书》显示,超过一半(53.80%)的海归人员认为回国后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这就是西方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人文观的冲突。海归人员只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找到符合国内环境的职场处事方式,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所学,发挥海外教育的所长。
四、多数海归薪资期望不够现实
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者招收国内毕业生而拒绝海归的原因是想要降低人力成本,因为一些海归的薪资期望高于现实。在回国就业过程中,海归对薪酬的期望值各不相同。其中,月薪期望3000至5000元的占33%、月薪期望5000至8000元的占30%,甚至还有8%的海归月薪期望在3000元及以下。饶是如此,海归就业薪资与期望薪资还存在较大出入:认为低很多的占38%、认为低一些占39%,认为高一些和高很多的各占1%。
自费留学的兴盛对于海归的冲击可以说是巨大的。面对庞大的留学群体,海归早已褪去“精英”的光环,留学带给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方方面面而潜移默化的。对于用人企业而言,在筛选人才初期,相关的经验比一纸文凭往往更有说服力。如果海归在回国就业初期过于看重薪资,则会错过很多长远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度过职场的适应期,进入上升期后,海归的竞争力将远远大于国内毕业生。
五、海归多从事基层工作
根据《白皮书》的岗位调查,多数海归同国内毕业生起步是一样的,都是从基层做起。57.80%处于基层岗位、27.40%处于中层岗位。与此同时,海归收回留学成本时间也更不相同:5年及以上的达到49%、4年占11%、3年占18%。数据显示,海归学生第一年年均薪酬只有8.3万元,第二年则达到13万元,第三年突破32万元。
因为留学成本收回时间长,依然就职基层岗位,出国留学对于一些人的意义大打折扣,但是从长远来看,留学优势依然凸显。因此,留学的成本和收益,不能简单地用毕业后前几年的薪资去衡量,这是需要广大海归及有计划留学的学生们需要摆正心态的地方。
不同性质的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不一样,他们招聘人才有自己的倾向。海归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依次是,外商独资(30.38%)、中外合资(26.28%)、国家机关(9.40%)、国有企业(9.31%)和民营企业(4.20%)。但是,海归实际就业单位的性质反差明显:外商独资只占12.17%、中外合资占10.92%、国家机关占3.25%、国有企业占5.67%,只有民营企业高达51.58%。。虽然大部分海归归国更希望就职于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但是,超过一半的海归最终就职民营企业。这是海归对于国内企业情况不熟悉的反映,民营企业目前仍是国内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因而海归回国后在“接地气”方面仍需努力。
不管怎样,越来越多的海归他们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返璞归真,摆正心态,重新出发,等待飞越。而《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也显示,无论是回国就业还是创业,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留学服务行业协会
理事单位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会员单位(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