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外学校和生活经验的留学生,归国后,在就业市场上怎样才能博得企业的好感度呢?留学生应该如何准备才能满足国内用人企业的要求?虽然不同的企业要求不一样,但是他们招聘留学生都有共同的思路,具体内容请看下面的文章。
留学生学成归来头顶都仿佛戴上了一个“留洋”光环,也被贴上了“国际化人才”的标签。但事实上,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国际化。因为国外大学通过累计学分最终获得毕业资格的机制,并不能完全反映该学生的综合沟通和研究能力,或者说在企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尤其不能反映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国际化是指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有很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人才”不一定只有通过留学才能培养,在学术领域,或者商业领域经常性获得机会接触其他国家的同业,并且在充分交流中学习和吸收其它国家同业的知识和行为方式,或者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机会都能够提供“国际化”的机会。留学显然是最重要的获得“国际化”素养的一条途径。如果留学生选择的方式仍然是他们以往所惯用的找标准答案,也不真正做出足够的阅读,和小组作深入的讨论和辩论。他们或许仍然可以通过“取巧”的方式提交作业甚至获得通过(有些中国留学生干脆上网查询教授布置书籍的中文版摘要,然后以中文版去查阅),但是海外学习的本质却没有学到。他们将来如果在企业中被赋予某种独立研究的任务时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 就将显得不足。
企业对留学生的期望还有一点,就是语言能力。留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理应比国内学生好很多。但是,留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这个方面还是一个短板,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语言的运用能力不足而产生表达的自信心不足,进而只能更多地“混”在由本国学生组成的边缘群体中。这个现象在目前国际学生比例较高的地区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注意。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剧增,那种归国之后被发现英语也不怎么样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多了。语言能力的表现主要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以及语速,其中尤其是语速。只有在招聘甄别过程中,留学生候选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在英语使用中的上述三个要素,企业才能够指望他们能够有“更好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如果该留学生的英语表达,仅仅只是“有效表达自己和有效回答问题”,那么企业管理者会觉得这样的候选人和当地毕业生没有任何语言优势。(因为今天的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有大量英语能力很强的)。
综上所述,留学生出国后对自己的要求应该首先确定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提高,二是外语的运用能力要加强。如果这两个方面都非常出色的话,也就不愁回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啦!以上由诺思小编整理。如果你在留学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诺思留学咨询顾问。我们的网址是:www.promisin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