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p诺思留学英国站
英国站
https://www.promisingedu.com/NewsShow.aspx?id=68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留学资讯 > 海归择业尽显低姿态 保就业考验求贤似渴中国

海归择业尽显低姿态 保就业考验求贤似渴中国

作者:Susan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7-21
导读:据美国《侨报》报道,全球金融海啸下,海归们扎堆回国。而在危机“打磨”下,他们调整心态,似乎不再视高薪酬、好职位为终极目...
英国硕士留学申请攻略

据美国《侨报》报道,全球金融海啸下,海归们扎堆回国。而在危机“打磨”下,他们调整心态,似乎不再视高薪酬、好职位为终极目标。他们说,第一是“保就业”,然后才是“论发展”,其低调务实的心态似乎更甚于中国本土学子。
侨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对此展开深入采访。

金融危机 低姿态先为保就业

北京近日举办的一场海归招聘会,让已从瑞典回国一个月的王东东兴奋不已。对于一位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小海归,这样的场合尤为重要。他看上去有些紧张,躲在一个角落双眼紧闭、双手合十地默念,“今天一定要成功!”

王东东与朋友合租了位于北京东四环的一套住所,月租1000元(人民币,下同),但暂时只预付了两个月。“谁能知道会去哪个城市工作,交多了岂不是冒险?”王东东说,是否在大城市工作,对他已不太重要。

王东东是今年2月份毕业于瑞典皇家理工大学的微电子学硕士,考上这所著名高校并获奖学金,他被家人和朋友寄予厚望。在毕业后的两个月里,他在瑞典寻觅各种机会,但金融危机下,与他专业对口的企业不同程度经历着煎熬,瑞典的学生都不好找工作,更别说一位外国人。他不想浪费青春,决定回中国择业。

王东东对记者说,他很务实,心里早有了对薪酬和岗位的预期,“3000元人民币就能接受,尽管还不如我在瑞典刷盘子10天挣的钱多。但人一定要有眼光,看看中国整体经济环境这块"蛋糕"就知道了”。

与王东东看法相似的海归很多。他们表示,经历金融风暴的“洗礼”,只有中国或许会率先走出困局,“在国外镀金后,最好踏踏实实地回到中国,因为这样比较安全”。

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最近公布的数字,从1978到2008年年底,中国出国留学生总数已达139.15万人,其中学成回国者近39万人。2008年海归人数达6.93万,超过30年来的1/6。中国人才市场中,海归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求职群体。多数海归认为,现实语境下,“水土不服”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已不再适合。

在那场招聘会中,包括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首钢、联想等机构共提供了570个工作岗位,却吸引了1000多名海归前来应聘。招聘方的出手也较为统一,月薪多以3000元为起步价。一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表示,金融危机下能找到如此薪酬的工作,也算在职业生涯中迈出了正确第一步。

北京京仪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韩良告诉记者,近两次海归专场招聘会上所吸引的人才,较之前心态好得多,这或许是全球经济放缓所致,无论是一些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还是刚走出校门的留学生,都可以沉下心来做事,待遇方面,也不再“狮子大开口”,能准确判断自身价值。

韩良笑言,“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似乎还要感谢金融危机,让国企有了留住这些海归们的机会。”

投入产出 低姿态还为亲友期待

“现在请我帮忙托关系找工作的海归们越来越多,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说,“从2008年到2009年,作为金融危机"风暴眼"的英、美等国,失业率不断攀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生存空间急剧萎缩,很多人开始转向国内市场。”

将于2009年7月毕业、正为洛杉矶一家电脑硬件公司兼职的王鹏告诉记者,中国现今经济的高速运转给海归带来了最好的机遇,但薪水过低,与留学成本对比起来很不平衡,“父母花光了家中全部积蓄让我留学,我回去每月只拿3000块,如何能面对他们?”

采访中,当问及面对亲友是否有压力时,一些自费出国的海归大多表示,这是一个“苦闷又艰难的时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汽车工程学硕士孙松向记者形容,回国求职已经历了一番心理煎熬,“去美国之前,我曾是众人瞩目的佼佼者,很多人都以为,在美国毕业后,肯定会拿绿卡、住洋房、挣高薪,生活多么好。现在回国求职,很多朋友都不敢告诉,怕失了面子”。

言语中,孙松透着几丝无奈,“若不是金融危机,我所学专业在美国并不愁找工作,但现在很多企业都破产、裁员,别指望招人。回国3个月后,我常常不愿出门,怕邻居们"关心",都出国留学了,现在还找不到工作,怎么读的书呀?这样的话听过几次了,人家没直说,但我心里明白,他们把我看作怪物了”。

孙松说,现在他看开了,在中国,大的汽车公司去不了,民营企业也可以;若不行,还可以去语言学校教英语,哪一行都有生存的空间,也能赚钱养家;到目前这一步,已没时间在家做一名踏实的海待了,他不能被人看作“怪物”。

良莠不齐 低姿态印证“海归无用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军事、科技等国力突飞猛进,海归们功不可没。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馆长李克欣此前表示,中国鼓励出国留学和学成回国的政策对海归有巨大感召力,近几年,回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每年都在13%以上,约80%的教育部直属大学校长、81%的两院院士、95%的长江学者,都有留学经历。

然而,随着海归人数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现象突出,“海归无用论”开始流行,而海归择业中的日益低姿态,是否也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北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吴姓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曾招聘过两名英国“海归”,“除了用英语说说俚语吹吹牛,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专业知识一塌糊涂”,短暂时间后,只能和他们“分手”了。

但是,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中高端海归,仍是中国政府及企业追逐的对象。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根据该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国将在未来5至10年引进海外千名高端人才,也称“千人计划”。

中国如此“逆势纳贤”,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目标只有一个,“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积蓄能量。”在此情况下,“抄底人才”成为国家战略。而所谓“海归无用论”,也只是少有的、表层的案例。

2008年底,海外人才抄底团的盛行就说明这一点。仅以上海为例,2008年就有27家金融机构赴英、美等国,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共招聘岗位170多个。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鲍淡如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建设,如能把海外高端人才掌握的知识、甚至是失败的教训带过来,对于上海的发展将非常有益,“引进一人,未来有可能培育出一个部门,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

鲍淡如称,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政策环境的优越无疑为中高端海归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回家求职”的理由。

就业发展 低姿态还需双向互动

海归择业低姿态,并未能完全化解就业后的困惑。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就曾表示,引进高层次海归所提供的丰厚资金和薪酬,很可能会引发国内科学家的不满。这些大个“新海龟”的出现,会明显地影响“老海龟”苦心经营多年的“地盘”和“食物链”。“土鳖”和“老海龟”看到“新海龟”得到的支持,多少会有嫉妒心理。

一位3个月前从华尔街回国的海归告诉记者,要是混日子,还是在美国好混,因为,中国一些国企对中高端海归,既尊重也排斥,适应过程很痛苦,“所谓适应就是不断降低预期:国企把海归当作一个顾问和技术工,海归们最好也别拿自己当回事,别以为回国就能做出什么事情,这其中会有多层阻力,要经受考验。”这样的情形也是许多海归所熟悉的:成功转型需要至少一年时间。

分析人士表示,金融危机下,海归择业尽显低姿态,这固然是可喜的变化;但如何敞开胸襟、放低身段,给海归宽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既能“保就业”,也能“论发展”,更考验求贤似渴的中国。(张扬) 

977赞

对我有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

我要提问

看不清楚?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区分大小写)
留学相关的任何疑问可以通过“诺思留学”获得帮助

面试来访

  • 近期没有该大学来访的行程,您可以提前预定下次的来访面试。

共有1005所院校

涵盖139所教育部认可的英国大学

全部15609个课程

北京诺思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资格认定书编号:BJ2004058(原:教外综资认字[2004]341号) 京ICP备10031050号-10
©2002-2021 All Right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042号

留学服务行业协会
理事单位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会员单位(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分会)

JHUITGL